5·18国际博物馆日,昆明市博物馆开展了一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主题活动,通过馆校共建大思政课体系、AI赋能红色基因传承、青少年深度参与文化传播三大维度,探索文博融合发展新路径。活动累计接待观众 3627人次,馆校合作协议覆盖6所中小学及3所高校。
馆校协同,构建“大思政课”实践育人新高地
活动当天,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昆明市博物馆举行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签约仪式。根据协议,双方以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为主线,共建“理论+实践”育人体系,涵盖课程开发、资源共享、课题研究等六大领域,通过馆校协同,构建“大思政课”实践育人新高地。
据介绍,协议明确三大创新方向:课程体系共建,以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为指导设计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”“民族团结进步史”等专题思政实践教育,结合古滇国青铜器等展品开展案例分析;实践教学融合,组织学生参与“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深度研学”“中华文化遗址田野调查”,将博物馆考古现场变为思政课教学场景;师资双向赋能,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名教授受聘为博物馆特聘文化讲师,同时博物馆专家参与高校课程设计,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博物馆学交叉研究。
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福源表示:“此次合作不仅是资源的叠加,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。我们要将青铜器上的文化叙事转化为思政实践教育案例,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物阐释中扎根。”
科技赋能,AI+VR 激活文化基因传承
当天,昆明市博物馆还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了 AI+VR 战略合作签约,依托“大型社会模拟器”技术,双方打造以“人类文明演进+智能社会治理”为主题的智能文博联合创新中心。
据介绍,“大型社会模拟器”技术实践聚焦三大思政教育场景,动态历史还原: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中,AR 技术复原飞虎队空战场景,观众通过手势交互可“触摸”历史,形成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场域;文化符号解构:古滇国青铜器纹饰被转化为动态数字艺术,将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结合,开发交互式教学模块;文明历程模拟:“文明一万年”VR 体验区运用大空间定位技术,构建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完整文明链,参观者可“亲历”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融场景。
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代表刘立婷表示:“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人文精神传承。我们期待观众在虚拟滇池畔与古滇国先民对话时,能感悟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层逻辑。”
青春力量,培养新生代文化传播生力军
活动当天,10岁的小讲解员何晔用“冷冰冰的老物件”与“等待唤醒的老灵魂”的生动比喻,诠释了青少年对文物的独特理解。这位服务超 200小时的 “资深志愿者”,与7名新晋“红领巾讲解员”共同展现了昆博青少年培育计划 的成果。
昆明市博物馆构建了“三位一体”的青少年文化传承项目体系,通过 “昆博少年计划”“数字策展工程”和“红色基因传承”三大项目,形成文化传承的完整闭环。其中,“昆博少年”项目创新采用“理论考核+实景演练”双轨制培训模式,已培养 99名持证小讲解员,其特色课程《青铜器纹饰中的家国叙事》 将器物美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,年均服务时长突破2000小时。(高诗涵 任传振 陈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