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这个暑假,一场惠及16069名留守儿童的守护行动浸润着孩子们的暑假时光。昭通市用一项项精准落地的托管服务,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997个点位的关爱网络,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安全、充实、快乐的成长天空。
破解留守儿童假期“真空带”,首要在于坚实的组织保障,昭通以制度“硬支撑”部署托管“软服务”。今年6月,以市级统筹调度为总揽、县级主导推动为核心、部门联合联动为支撑的工作机制形成。昭通市委、市政府将暑期儿童托管服务列为重要民生工程,市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,紧盯摸底动员、阵地布局、志愿招募、活动组织、服务保障等核心环节,统一调度资源,出台指导性文件,教体、民政、团委“三线驱动”,协同发力,整合资金资源,确保落实到位。
志愿者辅导孩子们做假期作业(资料图)。
各县(市、区)政府主动担当主体责任,县委书记、县长部署推动,统筹整合资金、场地、人员等资源,依托乡镇(街道)、社区(村)、学校三级网络,“地毯式”开展信息摸排与宣传动员。经过一个多月的高效运转,确保了全市16069名留守儿童需求精准对接、不漏一人,为7月15日所有托管点同步、准时开班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资源有限而需求巨大,如何让服务真正抵达每一个需要的孩子?昭通市的答案是:因地制宜、科学布局、灵活供给。
昭通市坚持“学校为主阵地、儿童之家作补充、未保中心兜底线”原则,在全市科学设置997个托管点位。其中,95个学校托管点依托校舍资源,发挥管理规范优势;902个点位则巧妙嵌入社区(村)儿童之家、未保中心、养老服务机构甚至文明实践站,将服务延伸至孩子“家门口”,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儿童托管难题。
孩子们近距离观看机器狗表演(资料图)。
此外,共青团昭通市委发挥组织优势,牵头民政、妇联、关工委等部门,面向返乡大学生、本地教师、退休干部、热心居民等群体,按师生比不低于1:10的标准成功招募2847名志愿者。针对服务点分布广泛的特点,共青团昭通市委采用“定向招募+就近分配”模式,确保志愿者高效配置。同时对所有志愿者进行岗前通识培训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,提升服务水平,1663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服务点,成为支撑城乡托管网络的关键力量。
水富市针对偏远山区的孩子,创新实施“教师家访+干部包保”双轨制,将托管服务与控辍保学、乡村振兴紧密结合,开展“一对一”关爱流动服务;昭阳区推动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“阵地融合”,打造兼具文化熏陶与托管功能的社区服务点,让服务触手可及;大关县实施“孩子托管+家长充电”模式,为照料留守儿童的祖辈开设育儿课堂;巧家托管点则尝试“去手机瘾”行动,引导孩子放下手机参与兴趣活动……面对不同区域、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多样化需求,昭通各地积极探索特色化服务模式,让托管服务更贴心、更有效。
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户外锻炼(资料图)。
在推动暑期儿童托管服务过程中,所有托管点位均制定“一点一方案”,确保服务时长(不低于30天,每天不少于5小时),活动内容精准到天、责任到人。这套严密的组织与执行体系,为昭通留守儿童暑期托管服务构建了坚实的保障网,实现“应托尽托”。(完)(唐龙泉飞)